1)第107章 不当人 没得抄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07章不当人没得抄

  最困难的一段戏拍完,陈一鸣如释重负。

  一部电影的镜头,如果让导演自己来划分,那就只有两种。

  一种是听天由命的,一种是尽在掌握的。

  前者的极致案例,就是前世《大决战》第一部的黄河解冻镜头。

  外景纯天然的纪录式镜头,能不能抓到全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。

  八一厂的一个摄影组驾车在黄河解冻期从上游拍到中游,第一年没成第二年继续,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才把这个镜头完成。

  后者相对而言就要容易得多,只要时间、预算、演员档期允许,一遍遍地拍呗,拍个几十上百遍总能挑出合适的。

  导演干久了一般都有点反人类倾向,这么说不带贬义,是完全中性的描述。

  意思就是拍摄期间拿人不当人,权当是工具,不仅拿演员和幕后不当人,拿自己也不当人。

  当然,听天由命也好,尽在掌握也好,都属于极左极右的理论状态,实际拍摄时的镜头基本都处于偏左或偏右的中间态。

  按照这种拆分方法再来看《1951》的分镜,开场戏和飞机戏都是大幅偏左的,飞机戏相对而言还要更偏左一些。

  虽然特效的大量添加让单个镜头都不是很长,但是天上的飞机太不可控,水中戏同样存在很多困难。

  能够一天之内4次通场就搞定1/3的戏份,绝对是非常理想的进度。

  因此回到驻地之后,陈一鸣特意让小美通知全组,明早延后2个小时出发,让大家多睡个回笼觉。

  3至4月的晋北,云量适中,只要不是多到直接下雨,一天里总能抓到一些多云的时段。

  因此剧组的作息也就比较固定,一大早赶到外景地,做好一切准备然后抬头望天。

  云来了就实拍,云走了就排练。

  就算运气不好万里无云,早晨日出前和傍晚日落前的两个短暂时段,保底也能拍上两场。

  随后的3天时间,云量都不算多,K-18总共飞了7次,剧组顺利拍完了剩余3场飞机出镜的戏份。

  喷气机下场,榴弹炮登场。

  依旧是郜叔帮忙联系的军方炮兵单位,杨晓光与沙教授两人跟进改装。

  3月24日,陈一鸣带着一众剧组骨干,见识到了传说中的坚果M2式105MM榴弹炮。

  沿着470高地的东侧一直往北,登上一个小土丘,居高临下就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炮兵阵地,把土丘背后的凹地塞得满满当当。

  18门火炮整齐地停驻在阵地上,卸去炮衣展开大架,炮管斜指天马山的方向。

  每门炮都擦拭得一尘不染,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着金属的光泽。

  特别是两个大轮,底漆纯黑外圈纯白,跟油挑子身上的白五星一样,散发出莫名的米帝气息。

  这么多门105榴弹炮,当然不可能是原装的,其实都是从北方兵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