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27章 焦虑 反思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27章焦虑反思

 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,其实同一行里的上下游之间,彼此也大多是一知半解而已。

  陈一鸣虽然开了记忆挂,但他前世一直在电视剧圈晃荡,对电影业态的发展演变只限于道听途说,其实并不算精通。

  他清晰掌握的,是互联网“入侵”文娱产业的大趋势。

  而他不经意忽略的,是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,其实都在承受着社会变动带来的巨大冲击。

  前世的2009年,华国电影票房62亿,一年之后的2010年,这个数字暴涨至102亿,增幅高达70%。

  如此夸张的涨幅,显然不可能是电影本身能够驱动的,因为华国拍电影、演电影的还是同一拨人,里面并不存在基因突变的新人类。

  原因只能在电影制作环节以外找,也就是影院、院线、发行以及观众。

  前世到陈一鸣穿越时,关于华国电影市场的分析已经非常透彻,简单归纳一下有三个层面的原因。

  直接原因有些无厘头,就是电影票大涨价,从2009年的平均30大洋,涨到2010年的平均35大洋。

  5块钱的涨幅,相当于直接把总票房拉升了15%,刨去涨价带来的虚胖,55%的增幅是不是就没那么显眼了?

  间接原因是观影人次的暴增,从2009年的2亿涨到2010年的3亿,增长率高达50%。

  最终原因则源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,世界霸主全世界割羊毛,各国为了自救不约而同地量化宽松大放水。

  海量的货币涌入,带动了华国新一轮的大建,特别是商业地产的大建。

  超大综合体在华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,让高端影院在华国飞速增长,影院数、座位数、荧幕数同步递增。

  地基打得更深,楼自然可以盖得更高。

  光看媒体大肆渲染的票房数字,电影产业确实是钱景一片大好,然而只有行内人自己清楚,电影从业者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过。

  电影圈用一个词来形容,就是焦虑。

  制作方是最早开始焦虑的,也是最早陷入麻木的。

  1997年一部《泰坦尼克》,像一顶绿帽子一样戴在华国电影人头上,一戴就是12年。

  从《英雄》开始,到《赤壁》截止,一连串的国产大片攻势此起彼伏,终究还是功亏一篑。

  最后终结好莱坞电影票房冠军的,是下一部好莱坞电影,也就是2009年的《2012》,和2010年的《阿凡达》。

  国产电影夺回历史票房冠军的年份,一直迟至2015年,彼时华国的荧幕数已经迈上3万块大关,是《阿凡达》上映时的足足5倍。

  某种意义上讲,华国电影人属于时代大潮的搭车人,先是躺平,再是躺赢,本身实在没什么可骄傲的。

  看看2009年的票房总榜,过亿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